新华网 正文
美国枪杀小学生案:母亲将儿子培养成杀人机器
2012-12-17 07:20:06 来源: 京华时报
关注新华网
微博
Qzone
评论
图集

  □心理专家支招

  尽量不要让孩子了解案情

  康涅狄格州纽敦镇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案震惊美国。心理专家说,这类惨案可能严重损害儿童心理健康,父母必须采取正确措施,包括尽量不要让孩子获知案件新闻报道,以合理方式抚慰孩子的忧虑情绪,不要过度流露内心感情,最好给他们一个拥抱。

  阻二次恐怖

  不少警察说,枪杀现场是他们所见最恐怖的犯罪现场之一。心理学家强烈建议父母把孩子与罪案报道“隔离”。

  纽约儿童心理研究所心理学家杰米·霍华德称,对于年龄很小的孩子而言,他们收看新闻后可能会误以为这类事件一次又一次发生。他们不一定知道这些都是同一件事,因而会非常害怕。

  耶鲁大学儿童心理学教授艾伦·卡兹丹说,美国“9·11”恐怖袭击后,一些儿童虽然没有亲历袭击,却收看过多新闻报道,从而心理严重受创。“出现二次恐怖主义,即一些儿童因受大量报道影响,患创伤后应激障碍。”

  纠联想逻辑

  心理学家们说,成年人会认为,小学遇袭概率不大,但孩子们则会认为这类事件会经常发生,脑中难以抹去恐怖场景。

  霍华德说,儿童容易有“联想逻辑”,认为“如果这会在幼儿园一间教室发生,今后就会在另一间教室发生”。对此,父母应以确定口吻告诉他们,警察和老师已确保学校安全,这类事件极少发生。

  专家们认为,言语不一定是安抚孩子的最佳方式,可以按照美国总统奥巴马所言,“把孩子们抱得更紧一些,告诉他们,我们爱他们”。“如果话语不管用,那么你永远不要低估拥抱的力量。”

  防情绪失控

  心理学家理查德·贝塞尔建议父母,对于7岁至12岁的孩子而言,与他们交流时,可以询问孩子的感受。如果孩子回答很害怕,“最糟糕的就是说‘没什么好怕的’。应该告诉他们,我们会保护你。他们把那些坏蛋都抓住了”。

  专家们要求父母,回答孩子问题时,不要过多表露自己对这起案件的感受。

  贝塞尔说,父母可以表露难过、忧虑和同情。但“如果你不能控制哭泣,怒气冲天或无法控制情绪,可能影响孩子们对这起惨案的反应”。如果父母不能控制感情,应该向其他成年人倾诉,同时不能让孩子听见他们的对话。

  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  

+1
【纠错】 责任编辑: 李小雨
新闻评论
加载更多
济南:大熊猫园内散步尽享美好春天
济南:大熊猫园内散步尽享美好春天
长兴花香浮动 正是踏青好时节
长兴花香浮动 正是踏青好时节
雨后西湖晴归来
雨后西湖晴归来
新疆塔里木:棉花播种忙
新疆塔里木:棉花播种忙

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606124103105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