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华网 正文
“沙海愚公”: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筑路人扫描
2018-07-29 19:51:23 来源: 新华网
关注新华网
微博
Qzone
评论
图集

  新华社乌鲁木齐7月29日电 题:“沙海愚公”: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筑路人扫描

  新华社记者白佳丽、宿传义

  炎夏的沙漠,5台大型推土机并排在9米高的沙丘上穿梭,一铲一铲用黄沙筑路。细密的沙粒不断灌进只容得下一人的燥热驾驶室,附着在张小东早已汗透的身体上,甚至钻进他的眼睛、耳朵和鼻孔,他紧闭着嘴。

  张小东要做的,是在沙漠腹地推出一条路来。这是第三条贯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公路,南起新疆且末县,北到尉犁县,建成后,将实现世代被大漠阻隔的且末人无须绕道就能走出去的夙愿。为此,且末人盼了10年。

  塔克拉玛干沙漠被西方探险家称为“只差一块墓碑的死亡之海”,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,面积达33万平方公里。

  作为一名推土车司机,张小东所在的车队是筑路队的先锋。如今,他们已经从且末县向北深入沙漠近60公里。

  黝黑精壮的他47岁,30年前来新疆打工,跟随石油工人在沙漠中为石油运输开路。因为掌握了沙漠推路的技术,能赚到稍高的工资,他一直在黄沙里讨生活,尽管要面对酷热、缺水缺电、没信号,以及遮天蔽日、令人无法呼吸的沙尘暴。

  “我是四川人,但大半生都在沙漠里面度过,”张小东说,“不只是中国的沙漠公路,沙特、阿联酋等国家的工程,我也有贡献。”

  傍晚七点,沙漠表面温度仍超过50摄氏度,张小东拿起一大壶水灌下,但他却热得无意上厕所。每天工作的10个小时里,他要挖掉2000立方沙子,往返于沙丘间200趟。这次工程,是他面临的最难的工程。

  沙漠筑路的难度,新疆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第四交通院总工程师李秋申最清楚,“我们负责第三条沙漠公路的勘探设计,这种地形条件在全国都很少见,与前两条穿越沙漠的公路相比,这条公路要经过沙漠东部密集、高大的沙山,沿途有32处沙山,最高的达100多米,而28处丘间洼地最长达12公里,越往里越难。”

  沙漠里的阳光异常耀眼,张小东眼前渐渐变成一片亮白,分不清哪里是沙丘、哪里是洼地。因为目力所及只有黄沙,所以在这里工作久了会患上眼疾和沙漠综合征,但很少有人选择唯一的治疗手段——走出沙漠。

  “我们就是沙漠里的候鸟,随工程迁徙。”张小东抹了一把快要流进眼睛的汗,说他的妻子只来工地看过一次,回去后,变得每一分钱都省着花。

  33岁的杨勇和他的60名工友,是这些“候鸟”中特殊的一群——他们负责扎草方格和防沙障。这道在无沙地区少见的工序,却是沙漠公路免被流沙掩埋的重要保障。

  每天五点半,杨勇便和工友坐上车,沿着“张小东们”推平的道路,被一一“撒”到各自工区。

  工人中夫妻占多数。男人们负责把成捆的芦苇搬至沙丘上,每捆140斤的芦苇与脚下流动的细沙让他们步履维艰。女工们则弓着身子跟随,右手搂着芦苇,左手沿着测定好的线路将芦苇铺开,摆放成一个个一米等方的方格。男工吃力地运完芦苇捆,开始双手紧握铁锹,将芦苇“拦腰”一踩,芦苇中部便深深“栽进”黄沙,露出两端苇茬在地表,阻挡沙子流动。由于细沙紧实密集,哪怕是力气大的工人,仍需借助身体的重量、全力踩下,才能完成。

  常年在沙海中奋战的工人早已习惯了繁重的体力活,但沙漠之外总有人牵动着他们的心。“待久了,我都知道哪个沙山上有手机信号。”杨勇的妻子掏出掉漆的手机,说她每天会在有信号的沙丘顶上给家人打通电话才能安心。

  曾经,大西北不少地方都是“筑路禁区”。如今,无数“沙海愚公”正在用一条条公路,在地图上填补着“禁区”的空白。

+1
【纠错】 责任编辑: 张樵苏
新闻评论
加载更多
福建:重拳打击违法采砂用海行为
福建:重拳打击违法采砂用海行为
活跃在中国最高乡的投递员
活跃在中国最高乡的投递员
连续奋战16天 宝成铁路顺利抢通
连续奋战16天 宝成铁路顺利抢通
“90后”女村支书“美丽”的故乡情结
“90后”女村支书“美丽”的故乡情结


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570112319272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