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华网荣誉出品
总策划:周锡生 本期策划:李保东 编辑:闫帅南
  女王的电话被窃听了?首相的电话被窃听了?下一个是谁轮上牢狱之惩?哪家媒体还将遭灭顶之灾?疑问,疑问,全是疑问……英国“窃听丑闻”还在持续发酵,媒体、警察和政客乱成一团,在“查找真相”的名义下各怀忐忑之心。 …[详细]
      默多克传媒帝国崩塌一角
  默多克主动关停《世界新闻报》是一种危机公关策略。由于《世界新闻报》触犯了众怒,违背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,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处于风口浪尖上的它“消失”在公众面前。“让批评对象缺失,这是躲避风头很聪明的一个做法。”陈力丹说,应该注意到,默多克父子经营这么大的新闻集团,老板对旗下一家报纸窃听行为的细节并不很了解,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果断自行关闭该报,会给世人留下一个负责任的媒体管理者印象。更何况,由于该报是英语世界里发行量最大的周报,关闭此报,默多克会顶着很大的经营层面的考虑,而正因为此,默多克在公信力层面为自己挽回了声誉和面子。 …[详细]
  以此为契机,媒体也不妨冷静思考一下自身的法律责任和伦理责任。如果违法事实属实,此轮丑闻涉及的英国报纸、媒体从业人员不仅违法,而且违背了媒体工作者共同的职业伦理。对于媒体开展业务来说,应以法律法规规定为界限、以道德标准为基础。媒体专业从业人员应当承担起法律责任和道德义务,确保从合理、恰当的渠道正当获取信息。否则,媒体的专业精神、公信度以及整个产业都会岌岌可危。近年来,一些西方媒体的伦理水准滑坡有目共睹。在市场利益驱动、新技术不断运用和新媒体崛起的大环境下,媒体竞争日趋激烈。在这种条件下,一些媒体机构选择走炒作路线,以吸引受众的关注,提高收视率或发行量。 …[详细]
      窃听丑闻升级让英国蒙羞
  震动英国的《世界新闻报》窃听丑闻余波未尽,默多克新闻集团旗下的《太阳报》和向以严肃报道著称的《星期日泰晤士报》竟也被爆料有窃听行为,英国媒体11日曝出这两家媒体记者曾窃听英国前首相戈登·布朗的电话长达10多年,甚至还买通英国女王保镖以获取独家消息。面对不断升级的压力,新闻集团当天宣布推迟并购英国天空电视台的计划。 …[详细]
  窃听丑闻引发美英两国各界哗然,舆论就此展开辩论,新闻集团的竞争对手更是咬住丑闻紧追不舍。大老板默多克已全然不顾耄耋之龄,此前一天赶赴英国为丑闻灭火,足见丑闻已经对他的媒体帝国构成严重威胁。新闻集团的两位发言人艾佛立特和霍纳,目前尚未就窃听丑闻向本社记者做任何的评论和澄清。也许发生在英国的窃听丑闻还不足以让新闻集团遭受全面司法调查,但新闻集团已在美国遭遇了官司。一些新闻集团的股票持有人已经就丑闻向公司提出诉讼,指控其管理无序,令其投资面临风险。 …[详细]
      英国“窃听门”事件的几个问号
   窃听之所以会变成一个社会问题,当然和电信科技在近20年的快速发展有直接关系。截听电讯的技术已经愈来愈简单、便宜而普及,加上电信产品在生活中的运用不断扩张,从私人通讯、商业交易、学术研究、政府公务乃至新闻报导,各行各业对其依赖的程度可说与日俱增。凡此因素交互作用,使得未经同意的截听行为、也就是窃听很自然的发生,而且变得防不胜防。“小虫子”问题不能再视为个人问题,也非一般人学一点反制措施就足以应对。事实上,窃听已经造成许多大大小小的纠葛,扩大人与人之间、民众与政府之间的不信任,整个社会已经为此付出极大的无形成本,而随着《世界新闻报》窃听丑闻的爆发,或许仅是西方媒体窃听的冰山一角,看来这种社会成本还会快速增加。 …[详细]
  其实,运用非常手段获取新闻在英国远非《世界新闻报》一家。据《泰晤士报》报道,很多媒体都雇佣私人侦探来获取隐私信息。例如,一位名叫威塔莫尔的私人侦探就被32家媒体的305名记者、编辑雇佣,这些媒体既有英国广播公司、《泰晤士报》、《观察家报》这样的主流大媒体,也有《每日邮报》、《每日镜报》、《星期日镜报》、《星期日邮报》等小报。何以这么多媒体都愿意走雇佣私人侦探这根钢丝绳呢?因为他们相信,谁抢到新闻,谁就可以卖出新闻产品,赚到钱。 …[详细]
投票与调查
扩展阅读
· 三位“媒体显贵”卷入窃听丑闻
· 别为英国《世界新闻报》开脱
前首相布朗也是“受害者”
《世界新闻报》最后一期:谢谢,再见
话中音
  这样一座大楼,这样一个英国品牌,这样一张最成功、最盈利、最畅销的报纸却一下子没了。
《世界新闻报》前记者
  关闭《世界新闻报》将使那些“虚伪政客、城市非法雇主及不诚实运动员”可以稍稍喘口气了。
专栏作家
  耸人听闻并不意味着扭曲事实。它意味着对事件进行生动且戏剧性的表述,由此对读者心理产生强大冲击。
知名编辑休·卡德利普
  一家运行了168年的老牌报纸有过辉煌的历史,如今的停刊下场发人深思。在新旧媒体的竞争大潮中,他们没有因为经营不善而倒闭,最终却倒在了违反新闻采写法规而停刊,这一案件实属罕见。其实,“非法获取新闻线索”在世界媒体行业里不是“个案”,《世界新闻报》以及其背后的新闻集团如此触犯众怒、法律缠身,其背后的原因很复杂。而此次“窃听门”也确实为新闻界敲响了警钟,许多有着类似行为的媒体都应汲取教训。
网友互动 点击进入论坛讨论  欢迎网友提供热点话题 
 
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
 查看评论
往期话题
“达芬奇”还有多少密码待解
当民航“脏毯”遇到高铁“闷罐”
“姚时代”终结了吗?
央行又加息,你还买房吗?
首次土地问责后的民意期待
“三公”消费离公开还有多远
如果世界政坛没有了查韦斯
应如何看待“百姓骂娘”?
大学“招生掐架”能掐出什么
A股半年收官 散户盈亏几何